OB欧宝镇江市志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9-01 17:32

  解放前,大力山等地大都手工浅部开采,年出煤量为数十吨至数千吨。建国后,采煤自1960年简易投产开始,各矿生产设备、生产工艺逐步改进,安全生产状况逐渐好转。1960-1985年,各矿共掘进巷道46.3万米;现有市属4个煤矿共采煤601.56万吨。省属湾山煤矿1973年至1985年采煤70.25万吨。1985年末,市属4个煤矿有6385人,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6人,井下工人4436人。

  镇江煤矿因煤层薄,井巷断面一般较小,井筒、延深暗斜井、水平运输大巷等开拓巷道,多为4-8平方米的圆形、拱形断面;采区准备巷道、采煤面回采巷道多为3-4平方米的梯形、矩形、人字形断面。50年代末、60年代初,掘进钻眼多用红旗25型和苏式01一30型手持式风动凿岩机,操作时体力消耗大,工效低,粉尘多。60年代中期,采用YT23型气腿式风动凿岩机,因有气腿支撑,操作较省力,钻眼效率较前提高1倍;同时侧式供水,粉尘浓度明显下降。爆破器材最初用硝胺炸药、导火索,后逐步被管状煤矿安全炸药及瞬发、迟发电雷管取代。1969年前,全部为人工用铁锹出碴。70年代初,北青山井、伏牛山煤矿曾使用小型扒斗式装岩机和皮带运输机,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,机械搬运不便,仅能用于主要大巷,其他巷道仍以人工扒装为主。开拓巷道用混凝土浇注或用苏州花岗岩料石砌碹支撑围岩,工量大,又不安全,造价每米数百元至千元。

  进入80年代,支护和钻眼有新的发展。各矿逐步采用光面爆破、锚杆喷浆支护,降低工人体力消耗和生产成本。准备、回采巷道沿用梯形木棚或木点柱支护,后又用混凝土、U型钢支架和梯形金属棚支架。1980年,古洞矿对55度的采区斜巷采用混凝土圆筒形全断面浇注,解决其他形式无法支护的难题。同年9月,各矿响应煤炭工业部、共青团中央关于全国煤矿青年创“双上纲要掘进队”①号召,东风煤矿北青山井在-350米东大巷月进215.8米,小力山煤矿在-87米总回风道月进202.7米,古洞煤矿在-400米东大巷月进207.8米,受到江苏省煤炭工业局、共青团江苏省委的表彰。

  从1983年起,古洞矿钻眼装备YD-2型气腿式电动凿岩机,节省地面压风设备。伏牛山煤矿成立机掘队,装备YD-2型凿岩机、ZYT-17型扒斗装岩机、C-650皮带装载机、TYB钻眼布孔仪等16台主要设备,建立动力单一化作业线,以电为动力,把钻眼、爆破、出碴、支护等工序配套成综合生产能力。1984和1985两年,共完成标准大巷2485米,提高工效27.9%,巷道成本每米下降123元,在全国地方煤矿名列前茅。1985年,市属4个煤矿的掘进工效由1971年的0.038米/工日,提高到0.095米/工日。

  ①月掘进100米为煤炭工业部纲要标准,月掘进达200米为“双上纲要”。第二节采煤

  各煤矿井田资源埋藏较深,煤炭开采多从上往下分水平,由近及远划采区进行。水平垂高一般为80-180米,采区走向长通常为250-500米。按采区前进式、采煤面后退式推进,单一走向长壁式回采,钻眼爆破辅之人工手镐落煤。

  采煤用煤电钻打眼,用管状煤矿安全炸药及瞬发、毫秒电雷管引爆。煤爆落后沿底板自溜或人工攉入下部平巷,由刮板运输机运进采区煤仓。厚度为0.7米左右的薄煤层,顶板多用木点柱支护;厚度为1.2-1.6米的中厚煤层,顶板多用横排连锁式马口木棚支护。古洞煤矿使用微增阻摩擦式金属支柱金属铰接顶梁后,回采7个面,采煤16万吨,在倾角63度的条件下继续使用,使万吨煤耗坑木在同类条件下低于其他煤矿。

  顶板管理采用缓慢下沉法和全部垮落法:薄煤层采空后由顶板缓慢下沉与膨起的底板自然吻合;中厚煤层顶板易垮落,支架撤除后,顶板自行垮落,充填空间。70年代前,回柱放顶多为手工操作,顶板冒落造成事故颇多,后逐步改为8-14吨回柱绞车,生产较为安全。

  60-70年代初,采煤效率较低。1971年,各煤矿平均回采工效率只有0.71吨/工日。以后作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,小力山煤矿1974年11月,月产9595吨,东风煤矿1975年5月,月产10494吨,均创本矿月产量最高记录。1978年,全煤矿系统年产量57万多吨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进入80年代,日工效明显提高。伏牛山矿1982-1985年为1.49-1.62吨/工日。

  随着矿井延深,煤层倾角逐渐增大,传统方式采煤愈益困难。80年代,伏牛山煤矿采用“八字形”柔性掩护支架,开采45度以上煤层。1985年,古洞矿在55-63度的4226采煤面,试验“斜台阶短壁采煤法”①获得成功。在3个月试采中,月单产均在5000吨以上,比试采前提高29.72%;工效提高27.4%,达到2吨/工日;回采率提高5-7%,达95-97%;万吨煤耗坑木下降60.1%,仅为50立方米/万吨。

  ①1987年3月煤炭工业部鉴定书认为:“斜台阶短壁采煤法”技术上可行,回采工艺合理,安全可靠,技术经济指标较好,为我国急倾斜煤层提供了一种新的采煤方法,可在类似情况下推广应用。

  旧时采煤矿井提升工具为人工手摇轱辘或木质盘绞(即磨车),用柳条筐、铁皮筒装载;井下运输靠人力背运。1959年4月,生产矿各井提升改用木质滚筒绞车和木罐笼,由柴油机带动;井下运输用0.2-0.3吨的人力小木车,在木质轨道上推行。在东风煤矿正规建井后,各矿井提升普遍采用电动提升机(即绞车),主井运煤、矸和材料,副井运送人员。井下运输采用0.6-1吨U型铁矿车,各开采水平设有运输大巷,矿车用人力经电机车牵至井底车场,通过主井收煤和矸石提升到地面,再用皮带运输机运往煤仓、矸石山。

  东风、小力山、古洞等矿主井(斜井),采用2ó2000/10202A和XKT2×3-1.5B型双滚筒绞车,配180-280千瓦电动机,双钩串车提升(北青山井为2.5吨箕斗)。伏牛山矿主井(立井)采用2JK-3/11.5型双滚筒绞车,配400千瓦电动机,单车双层罐笼(1吨×2)提升。各矿副斜井分别采用1.2-2.5米单滚筒绞车,配150-215千瓦电动机和10座位斜井人行车1-3节。伏牛山井年提能力18万吨,其他井8-12万吨。随着延深开采,各矿1985年末分别由初期的一级提升增至二级、三级提升。延深水平皆采用暗斜井串车提升,绞车与副井绞车相似。

  井下大巷运输,市属4个煤矿共有ZK3-6/250型架线辆。井下作业地点运输工具:斜巷为铁皮、搪瓷、铸石溜槽,平巷为“V”型、“11型”、“17型”链条式刮板运输机。因巷道弯曲,一般需铺设溜子4-8台,最多10台以上,每台需1人看管,用工多,易出故障,制约了正常生产。坑木、金属支架、各类设备运输,仍以人力为主。地面运输系统,经多次改造渐趋完善。井口摘挂钩、推车、翻倒由投产初期的人工作业发展为机械自动操作。原煤外运均用汽车,1985年末,市属4个煤矿共有汽车35辆,184个吨位。

  旧时开采矿井较浅,采用自然通风或地面生炉拔风。50年代,用木制轴流式扇风机安装风筒向井下鼓风;排水多用水桶、勺子,水大时用旧式救火水龙排出。“小土井”、“小洋井”受淹无法排水报废者不少。正规建井后,多数矿通风方式用中央并列式。伏牛山矿用中央并列-对角混合式,采用抽出方式,在副井口安装扇风机对井下抽风,形成矿井负压;新风流由主井进入井下各作业点,污风流由总回风巷、副井排出地面。井下必要场所配有风门、密闭(OB欧宝挡风墙)、风桥等设施,控制和调节风流。新开掘巷道用局部扇风机配胶皮风筒向作业点作压入式供风。随着开采水平加深,供风量相应增加。1984年起,伏牛山、古洞煤矿先后将3台16号机改为20号机,小力山矿以加大电机功率提高风机转速。瓦斯煤层突出的古洞矿还新建一条新风井。

  各开采水平均设主、副水仓轮流蓄水,并经泵房排至地面,或排至回风水平的沉淀池用于防尘;掘进下山巷道积水用3K6-B泵或牛泵排出。除伏牛山煤矿2级排水,其他矿皆3至4级排水。

  旧时井下照明用豆油灯、汽油灯和嘎斯(乙炔)灯。1960年,小力山建井时还使用理发镜反射日光照明。正规设计所建矿井,井下工作照明均用蓄电池矿灯。进入70年代,各矿井水平大巷、井底车场、机电峒室等重要场所,陆续安装防爆白炽灯和日光灯。

  主供电源为官塘桥至矿区的煤矿专用线,备用电源为小花山(丹阳)至矿区的地方农用线。井下用电由地面变电所引出6千伏高压,以双趟电缆经副井进入井下中央变电所,分别供给排水、提升、照明设备和采区变电所。因各矿均为高沼气矿井,1983年起,陆续将原高、低压使用的铠装电缆、橡套电缆更换为非可燃性电缆。第四节灾害防治及救护

  镇江矿区地质构造复杂,瓦斯、煤(岩)尘、水、火、顶板等灾害因素俱全,生产中又有粉尘危害。各矿投产后,皆建立安全生产制度,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;相继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,用便携式AQC-1型光学瓦斯检定器定期检查瓦斯,以减少恶性、重大事故,保护职工身体健康。同时建立矿救护队和卫生所,并与镇江江滨医院挂钩,共同承担抢险救护任务。

  1961年7月,东昌煤矿首先成立安全科,实行作业队安全、生产任务、成本“三包”责任制,开展反违章活动,1962、1963连续两年未发生事故死亡。“”开始后,安全制度受到冲击,发生事故增多。1970年,全煤矿系统事故死亡8人,其中伏牛山矿5人。当年,专区煤指部建立镇江煤矿职工医院,加强抢险救护和日常医疗保健工作,定期检查矽肺病人。

  70年代中期起,各煤矿逐步采用湿式打眼、放炮喷雾、洒水出矸(煤)、冲刷岩帮、转载点喷雾、净化风流等综合措施,以降低粉尘浓度;井下工人还普遍配戴泡沫塑料口罩。小力山防尘工作经验1978年在全国防尘会议上作介绍。

  1980年,全煤炭系统贯彻落实煤炭工业部《煤矿安全规程》。首先加强通风瓦斯管理。古洞煤矿率先使用AYJ-1型瓦斯自动断电警报仪,其他煤矿相继装备这种仪器。到1983年,市属4个煤矿通风瓦斯管理基本达到乙级井水平。1984年和1985年,伏牛山、古洞矿先后被省煤炭工业总公司评为甲级井。加强通风瓦斯管理的同时,市煤炭工业公司调整充实安全监察部门力量。1985年末,全公司专业安全监察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6.9‰(超过部颁3-5‰的规定);进一步明确各企业主要领导为本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,并将安全目标纳入经济承包,层层建立安全责任制。此外,实施支护改革,实行光爆锚喷、斜台阶短壁采煤、机械回料等,控制顶板事故;制定完善防尘措施标准,拨款25万元作防尘专项资金。还对煤矿干部职工分级进行安全法规教育,各矿要害工种人员培训后,持考试合格证上岗。贯彻落实《煤矿安全规程》后,煤矿死亡事故由1971-1981年的年均5人,下降到1982-1985年的年均2人。

  1985年,镇江煤矿职工医院归属煤炭工业部更名镇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,原抢险救护职责不变。市煤炭工业公司使用煤炭工业部投资的25万元组建救护中队,原各矿救护队改为救护小队,形成由矿救护小队和卫生所、市公司救护中队及职业病防治研究所、江滨医院参与的煤矿抢险救护网络。1985年末,市属4个煤矿还有矽肺患者380人,其中东风煤矿及原属东风煤矿人员占80%。患者大多为1958年进矿的老工人。